“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家企業乃至一個行業發展水平的核心要素,對于機床行業而言更是如此。”作為機床行業的資深從業者,李憲凱對技術發展的重視非同一般。多年來,他目睹了國內機床行業的變遷,更深知只有掌握了先進的核心技術,才能為企業贏得未來。
在李憲凱看來,技術創新的過程也是不斷滿足用戶需求的過程。目前,國產機床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接近60%,這對于國內機床企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但中高端機床的進入也給國內機床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縮小國產機床與國際知名品牌的差距,如何提高機床的加工精度和一致性,仍是當前國內機床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
對此,李憲凱認為,這些年我國機床行業在技術變革中正在不斷縮小與技術強國之間的差距,但中國企業在機床制造的廣度和深度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國人對于技術的關注更多集中在結構性技術、功能性技術、設計性技術,而對于制造中的工藝、流程、標準性技術關注不足,恰恰是這方面的技術阻礙了許多企業的發展。中國機床要在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同時,緊緊盯住機床用戶的需求,從滿足用戶需求到為用戶提供系統的解決方案,再到引導客戶需求,不斷地同用戶一起成長,才能取得長足的進步,從行業的跟隨者逐漸變為行業的領導者。
世界機床市場競爭格局
世界機床發展的趨勢不能一言以蔽之,縱橫機床行業多年,李憲凱對各機床制造強國頗有研究。就不同區域機床市場的趨勢和特點,李憲凱主要將它們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以高端市場為主的機床廠商,主要是以美國和德國為代表的歐洲機床企業。
這類企業面對的用戶是航空航天、軍工、現代物流信息產業等高端產業。在生產制造中多根據客戶的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的需求變化來開發機床。“這些產品特征也比較典型,一是與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結合比較密切;二是生產數量較小、價值很高,有的甚至高達上億元。”李憲凱表示,“由于高端機床技術門檻高,其他公司很難進入,這就決定了這些企業在銷售中占有絕對主導權,并有著相對較高的利潤回報。”
第二類則是以日本企業為代表的機床廠商,特征是在保持適當水平的基礎上更注重效率和成本。
“出于經濟性的考慮,日本機床企業更加追求實用性、效率高、成本低,以為客戶帶來相對高的效益為目標。這些設備適用范圍更廣,且面向全球市場。”李憲凱告訴記者。雖然品質上接近德國、美國的產品,但日本機床的價格卻比德國低近三分之一。正是因為具有較高的性價比,日本機床在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李憲凱表示,繼美國、德國后,日本是汽車、電子產業的制造大國,日本工業的發展多源于內部需求的拉動。汽車領域和模具制造讓日本機床廠商不僅有源源不斷的訂單,也為其發展積累了豐富經驗。如今,日本機床在高速、高精、高復合等方面的優勢越來越明顯,產品經多年的發展適用程度已經非常高。值得一提的是,自動化行業在日本的發展也非常迅速。特別是和機床相關的機器人行業,在汽車、電子、機床制造業等都有廣泛應用。
第三類則是以韓國、中國臺灣為代表的機床廠商,追求經濟實用、低成本。
在工業生產中穩定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而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機床在此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李憲凱認為這種優勢和工業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工業文化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一致性’,這是保證生產穩定的前提。可以說日本工業文化從全面質量管理到精益生產的過程真正奠定了日本企業在國際工業界的地位,這一點對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影響深刻。”
第四類則是中國機床廠商,在過去十年,中國機床行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技術和質量不斷提升。
“我國機床在很多領域中平均水平和韓國接近,但是呈現不均衡的狀態。雖然國產機床在功能上比較全面,也有比較突出的技術優勢,但性能上還缺乏歷練。”李憲凱分析道。我國工業化時間較短,近幾年經濟的較快發展使工業文化的“一致性”在無形中被淡化了。前期,中國對國外高端產品的開放政策將市場讓給了國外,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對于機床行業來說沒有奏效,對中高端機床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李憲凱表示,“歷史經驗表明,市場對大眾商品需求旺盛時期,高端產品技術提升較慢,而需求越少,提升越快。中國前十年的機床行業發展是一個矛盾體,高端產品的市場需求沒有真正地拉動機床行業高端產品的發展。國家對高端產品的研發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力度,但是技術轉換到商品的過程也就是產業化的過程卻比較緩慢。”這需要國人共同營造產業發展環境,給予技術產業化更多和更為持久的支持。
智能化、自動化成為趨勢
數控系統的發展是實現高端產品研發的基礎,近幾年,從地方到國家都在探討中國五軸技術的發展。李憲凱認為,數控系統目前最重要的是提高性能。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規律可循,兩軸的性能要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很好地支撐三軸的研發,實現其加工中的優勢性能。進而繼續進行四軸、五軸的研發。國產數控系統從服務行業入手,積累豐富的行業經驗,再做適應廣泛的通用系統將大大提高國產系統的推廣和普及速度,從技術的成熟度角度來看,國產數控系統走從專用到通用的道路,成長的進程也會快速而穩健。
“當然數控系統也不是獨立發展的,現在信息化、網絡化以及解決方案的共享讓數控系統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李憲凱樂觀地表示。現在國內企業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控制系統中植入網絡功能,并且細化深入到系統內部。比如驅動、電機、電流、磁場、編碼器、NC程序等數據都可以在網絡上讀取到,可以說是數控系統和網絡的結合為現代工業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引擎”,也為中國機床行業趕超發達國家帶來機遇。
此外,網絡化的運用還為機床的維修、保養以及提高使用效率提供了便利。一方面,制造廠的專家可以通過網絡對用戶使用數據進行分析,從而更好地解決機床在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當生產線和車間連接成智能生產線和無人車間時,網絡便成為現代生產線的神經系統。通過網絡的連接,使設備成為有效的組合,從而提高設備的利用率。數控系統和網絡的結合可以為單一設備帶來更高的利用效率。此外,現在一些企業要把一個車間植入生產制造管理系統,管理者可以隨時讀取各種數據,管理變得簡單而有效,對單臺設備的加工狀況、有效工作時間等可了如指掌。
網絡功能的技術支撐為機床智能化和自動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手段。可以說中國以后一定會朝著自動化程度更高、數字化生產線、智能生產線、無人車間的方向發展。這一發展路徑可以有效地彌補中國工業文化基礎的不足,李憲凱認為,中國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就是趕超歐美的過程,是歷史給予中國趕超世界水平的新機遇。但是在實現智能化和自動化的前期,工業文化“一致性”的缺失將是一個隱憂。
在智能化和自動化逐步實現的過程中,設備的穩定性將遠高于人工控制。但是這種穩定性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處在更加復雜層面的無人車間對于程序設計以及自動化控制的可靠性要求更高,要想達到精準加工,就要更加重視專家在其中的決定性作用。李憲凱說:“專家的介入主要有三個作用,即實現品質目標、效率目標、成本目標。只有充分發揮智能控制和專家的作用,才能生產出高質量、高效率及高性價比的產品。”
智能化和自動化制造的觀念盛極一時,李憲凱表示國人需理智對待。智能化固然好,但是我國是否要急于實現智能化仍需要考慮。科技發展水平、地區就業、企業產品定位等都是需要考慮的社會因素。自動化的發展也要和社會發展程度相結合,因地制宜。在自動化實施之時,還要考慮因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更新換代的成本。正如李憲凱所說,“先進的設備不一定是最好的,適合的設備才是最好的。”